2023-04-18
作為一個在軟件行業多年的項目經理,今天咱來聊聊同行們心里的痛 —— 為啥現在一提 "二次開發",大部分公司都直搖頭?其實說白了,主要就是技術、成本、管理這幾方面的問題把大家難住了,咱一個個了聊。
一、技術坑:前任代碼比前任還難搞
接二開項目就跟接手一個爛尾樓似的。你永遠不知道上一家公司留下的代碼啥樣:要么是十年前的老技術棧,跟現在團隊用的完全不搭,就像拿安卓充電器插蘋果手機,根本不配套;要么代碼寫得跟天書似的,沒注釋沒文檔,全靠開發小哥一行行啃,啃著啃著還發現各種隱藏 bug,跟拆盲盒似的,不過開出來的全是驚嚇。之前我們接過一個 OA的二開,客戶說 "就改個報表",結果開發團隊花了兩周才搞明白原系統的業務邏輯 —— 人家原來的代碼邏輯是繞著彎寫的,光看懂每個變量是干啥的就費老勁了。更坑的是,有些系統架構設計的時候根本沒留擴展口,你想加個新功能,就得把整個房子的承重墻拆了重建,搞不好還把原來能用的部分弄崩了。有次給某政務系統加人臉識別,就因為接口沒測好,把原來的數據查詢功能搞掛了,返工整整多花了 40% 的成本,心疼得我直拍大腿。
二、成本賬:算下來根本不劃算
首先是時間成本。咱自己開發新功能,需求明確、文檔齊全,開發效率杠杠的。但二開呢?光研究原有代碼就得花大量時間,相當于別人蓋完房子,你進去裝修,結果發現墻是斜的、電路是亂的,得先花時間收拾爛攤子。之前有個物流項目,光理清倉儲模塊的邏輯就用了兩周,這兩周的人力成本直接占了項目預算的四分之一。要是遇到跨技術棧的,比如從PHP轉到 go,還得花時間培訓團隊,這又是一筆額外開支。然后是需求變更多到讓人頭大。客戶往往覺得二開就是 "小修小補",今天說 "加個篩選功能",明天說 "再改改排序邏輯",后天突然來一句 "其實我想要的是這樣的效果"。關鍵是他們自己可能都不清楚原系統的限制,提的需求越來越復雜。之前有個 SaaS 項目,客戶臨時要求雙維度報表展示,沒提前說清楚,開發團隊來來回回改了三版,人天成本直接翻倍,利潤全被吃掉了。還有后續維護成本,簡直是個無底洞。二開后的系統就像個需要長期照顧的病人,原系統一更新,你就得跟著適配。之前做的醫療項目,每年光維護二開的電子病歷模塊,就得花掉初始開發費用的 60%,三年下來維護成本比開發成本還高,誰受得了啊!
三、管理難:夾在中間兩頭受氣
客戶這邊,大部分對二開的難度沒啥概念,覺得 "不就改幾行代碼嗎,怎么要這么久?"。之前有個電商客戶,要求三天內搞定訂單同步,結果一上手發現原系統數據庫老化嚴重,根本沒法按預期完成,最后延期兩周,客戶滿意度直接跌到冰點。這種信息不對稱特別容易鬧矛盾,我們夾在中間,既要跟客戶解釋技術難點,又要安撫團隊的情緒,簡直心力交瘁。進度把控也難。二開項目就像開盲盒,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技術問題啥時候冒出來。之前改一個教育系統的權限模塊,本以為一周能搞定,結果發現原代碼邏輯有漏洞,不得不重構底層框架,工期直接翻倍。這就導致資源調度特別難,其他項目的人被抽調過來支援,搞得到處救火。還有法律風險,很多公司沒意識到。之前有個項目因為用了沒授權的第三方組件,被原供應商告了,賠了不少錢。特別是金融、醫療這些領域,還有各種合規要求,稍不注意就踩雷,項目經理簡直操碎了心。
四、公司為啥更愿意搞新開發?
說白了還是性價比的問題。咱自己做新產品,代碼自己寫、架構自己搭,后續迭代方便,還能積累核心技術,形成自己的競爭力。而且標準化產品賣得多了,毛利率能到 60%,但二開項目撐死 30%,還要擔這么多風險,換你你咋選?再說了,把精力放在自有產品上,客戶用得順手,長期合作的可能性更高,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路。
那二開項目真的不能接嗎?也不是
咱可以學聰明點:接之前先做需求過濾,那種客戶自己都不清楚需求、預算又低的,直接 pass;遇到技術風險高的,先做沙盒測試,把新增功能模塊化,別跟原系統攪和得太厲害;簽合同的時候把范圍寫死,需求變更怎么算、延期怎么處理,都明明白白寫清楚;最好讓客戶協調原開發團隊提供支持,能拿到文檔和培訓,能少走很多彎路。
說白了,二開項目就像幫人改裝修,看著省錢,其實麻煩一堆。作為項目經理,咱得幫公司把好關,不是不能接,而是得算清楚賬、控好風險,別到頭來吃力不討好。你說對吧?